人民网上海10月16日电 (记者葛俊俊)10月16日,记者从第十一届国际自然保护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聚焦“科技创新”“宜居城市”“两山实践”等核心内容,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将于10月18日至24日举行,构建公众深度参与自然保护的科学实践网络,让“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绘就绿色未来”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发展共识。
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将于10月18日上午在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会议中心举办,展示前沿科技在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江一河”智慧治理等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推出系列重点活动,邀请形象正面、热心公益的社会知名人士担任传播大使发起“绿色未来行动倡议”。
作为“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重要品牌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将以线上专题演讲形式,向公众分享全球自然保护的珍贵实践与经验。同时,将邀请来自7个国家的20余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分享实践成果、梳理行动路径,最终形成咨询意见与方案建议。
期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将推出首批11条生态研学路线,从徐汇西岸“生态艺术骑游”到崇明湿地“生物多样性探秘”,每条路线都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实践课堂。上海39家“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和90家“上海市环保设施单位”集中向公众开放。
近日,上海已成功晋升为“千园之城”,组委会将于10月19日在上海第1000座公园——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举办本届生态践行活动启动仪式,推介“你好,环上公园”自然教育主题活动,并举办“关乎自然,关‘沪’未来”公益市集等主题科普巡展。
此外,上海将从主题摄影展中,评选出100幅优秀作品在沪上文化新地标上海和美术馆举办公开展览;推出科技创新、一江一河、环城绿带、垃圾分类为主题的5条City Walk自然科普路线;主题科普影视展映活动将在科学影城、全市社区书院、相关中小学校及线上平台展映由本届国际自然保护周传播大使陈龙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我的城市邻居》和荣获71个国内外重要大奖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影片;“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展将在静安区闸北公园面向市民开放;“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展”将于11月上旬在上海动物园举办,讲述沪滇两地从长江头到长江尾、从高山到大海“共抓大保护”的动人故事。
历经十一载深耕细作,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已从本土科普活动,成长为汇聚全球生态科技智慧、推动全民参与的国际平台,为超大城市探索“科技护绿、全民行动”模式积累了宝贵的“上海经验”。本次自然保护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水务局、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