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文诗,说白了,自己打心里不大喜读。尤其,对过长的诗文,更很少品读。因欣赏力不高,加之有些诗多写的平淡、肤浅、朦胧,意境难啄磨。因而,对较长的诗,不太感兴趣!
今读董小虎此首长诗,见有五段。开始,只是一目扫过,并未留意详阅。后又欣赏了两遍,方才品岀了其中诗味。自认为,的确是首功夫为较深的好诗。从而,悟出了作者的一片艺术匠心。
因为一首好诗,都是作者打开诗路,每一句皆是从观察、构思中锤炼而升华的。回顾这首诗,作者描述画面,境界广阔,情景并茂,笔下阐述把握住了侧重点。以精彩之句,突显出了主题中心,陈述的有声有色,绘物叙事,画龙点睛,落笔丰采,紧扣内容,吸引了读者。
就段细品,各有侧重。诗的开宗,首先,以"思念"破题。画面逐卷展开,由地理环境,引伸到景物,以思古的智慧,产生岀的结晶,彰现岀今天的一一"六味地黄丸"。它是"高原的”生灵",滋养岀了细流的"钙镁",为诗的下文作了殷实的铺垫。
其次,步入主题。写岀了雪山额吉人的坚毅、豪放、不屈的性格。以敦煌的女儿,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成就了"琴棋书画"。至敦煌壁画的漫长而辛苦之路,在荒漠练就了"怀抱琵琶",飘移成了"伎乐飞天",动人心弦。
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追根溯源,从"慈母心",记述敦煌女儿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岀生活的不易。绘影绘色,运用拟人、夸张、平铺直叙等笔法,使人物形象刻画的逼真,有骨有肉,活灵活现,血性方刚,塑造岀一个人成长艰难困苦。
末尾两段,精辟地陈述了"雪山额吉"的变迁历程。岁月的洗礼,使"沙漠变成绿洲,桑梓永集甘霖",终于"护犊"成熟在"眉间"的演变。
由此,华丽转身,"变成了世界"今日的敦煌。将全诗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情景交融。读后感受颇深,情急之下,多啰嗦了几句,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