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综治中心,一份通过“命案防控预警治理监督数据模型”筛查出的婚姻家庭纠纷预警信息引起平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注意。预警信息显示,辖区内有人因家庭矛盾多次报警,存在可能升级为恶性事件的风险。检察官迅速向属地街道办等部门制发工作提示函,由工作人员协同社区网格员上门调解疏导,成功将风险化解于萌芽。这是宁夏检察机关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运行,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宁夏检察机关全力推动入驻综治中心,整合控告申诉、司法救助、法律咨询、公益诉讼线索受理等职能,让群众“进一扇门”就能有效解决涉法诉求。
窗口亮标识 服务零距离
在宁夏各县(市、区)综治中心,统一标识的“检察服务窗口”或“检察工作站室”已成为亮眼配置。
“目前,全区需要入驻的22个县(市、区)检察院已100%入驻综治中心,并通过硬件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确保实质化运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人介绍说。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检察院等将检察信访信息系统接入综治中心窗口,实现群众诉求受理、流转、办理信息全程共享、可追溯。群众在窗口提交材料,检察官在院内即可同步审阅处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宁夏检察机关实行“常驻+轮驻+随驻”:一名检察干警常驻综治中心,一名检察官助理轮驻,有矛盾纠纷等疑难复杂案件时再邀请检察官及时处理。在此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模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检察院制定统一制式登记表,实现诉求办理全流程可追溯,并建立“现场研判—即时转办—限时办结—闭环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分流线索,确保群众诉求“接诉即办”。贺兰县人民检察院坚持“双受理”机制,对综治中心转办事项坚持院内院外同步登记处置;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检察院、盐池县人民检察院等纷纷制定详尽的入驻流程规范与多元化解方案,为检察服务深度融入“一站式”解纷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件件有回复 数据赋新能
“他将没有权属的土地承包给我,还向我收取了100多万元的承包费,现在地没看到,钱也没了,这就是诈骗!”8月13日,张某在中宁县综治中心“检察服务窗口”激动地说。
中宁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勇现场接访后了解到,张某与杨某之间的土地承包纠纷历经调解、确认协议进入执行,但执行款多年未到位,张某便以杨某涉嫌合同诈骗,向检察机关申请刑事立案监督,但不能提供公安机关不予立案通知书。
马勇对相关材料审查后,认为该案虽属民事纠纷,但相关材料反映杨某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犯罪,便在释法说理后将案件线索交由该院民事检察部门进行审查,要求对法院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告知张某,检察机关在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责过程中,如发现存在刑事犯罪,会由刑事检察部门开展刑事立案监督。马勇的清晰回复让张某怨气顿消。
在宁夏各县(市、区)综治中心,派驻检察官严格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要求,确保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入驻以来,共接访798人次,接待群众各类信访事项521次,解决问题232件。
不仅对上门诉求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更主动依托综治中心汇聚的海量信访和治理数据,变“等线索”为“挖线索”,提升监督敏锐度和精准性。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检察院、平罗县检察院利用综治中心信访及报警信息,应用“命案防控预警治理监督数据模型”,成功筛查预警线索57条,及时向属地部门发出提示函5份,将风险化解于前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利用综治中心数据和大数据模型,成功摸排司法救助线索。青铜峡市人民检察院利用“大数据+监督”模式,排查线索311条,对两条高危婚姻家庭纠纷发出风险提示函预警。
多元解纠纷 画好同心圆
今年5月,杨某来到银川市西夏区综治中心“检察服务窗口”,就其伤害邻居刘某一案的办理提出异议。
此前,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杨某赔偿5万元并获谅解,检察机关据此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但杨某支付3万元赔偿款后便拒绝支付余款,并称对案件办理程序有疑问。
西夏区人民检察院立即邀请办案检察官、法院干警、公安民警及律师前往杨某、刘某所在社区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释法说理后,杨某最终认可处理结果,向刘某道歉并支付了剩余赔偿金。
今年以来,宁夏各县(市、区)检察院积极协同配合入驻综治中心的其他部门,共同做好疑难复杂信访事项的风险防控、纠纷化解、救助帮扶、释法说理、思想疏导等工作,促进矛盾就地依法化解、风险源头防范。
大武口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轻伤害案件时,引入“检调对接+律师参与”机制,联合司法所调解员、律师及村委会综治专干上门释法说理,促成赔偿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中宁县检察院在综治中心接访中发现信访人张某因案致困,依法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发放1.5万元救助金,并协调民政部门将其家庭纳入重点困难帮扶对象,同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师对其因病及父母离婚导致的心理创伤进行疏导,帮助其健康成长。
同时,各检察院依托“检察工作站”,联合综治中心其他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综治中心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认可度,引导群众到综治中心解决矛盾纠纷。(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