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云”上课。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
八桂大地,夏意正浓。近日,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辖区各小学及教学点内,来自千里之外的老师用“云端”筑梦支教,给近6000名学生“云”上了一堂国学课,完成了一次跨越千里的守护。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让更多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在都安县正逐渐变为现实。
山区学子开启“云支教”新模式
位于高岭镇的加全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喀斯特地貌、产业基础薄弱、大山深处、水源缺乏……种种原因让这个刚于2020年脱贫的村子时刻面临着“返贫”风险。
当地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近年来县里虽建起了一批批崭新的学校,但对乡镇和村里的孩子来说,想上好学校、遇到好老师,依旧很难。
2021年4月底,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陈燕辉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派驻到加全村担任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的日子里,陈燕辉愈发意识到,要想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必须激发和培育农村低收入人群发展的内生动力。于是,陈燕辉决定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做一些探索。
加全村的加全小学是周围几个村庄唯一的教学点。为了让这里的留守孩童有更好的环境学习,陈燕辉对加全小学实施一体化改造,先后筹集100余万资金和物资,把加全小学打造成集教学楼、教师办公室、图书馆、书法室、多功能厅、党建室、标准食堂、师生公寓、耕读花园为一体的封闭式教学空间。
硬件问题解决之后,如何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享受“在线教育”的“福利”?“云支教”的想法在陈燕辉心里萌芽了。
学生与“云支教”老师互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
说干就干,陈燕辉邀请高校老师为加全小学的学生线上开展“云支教”。
徐佳希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同时也是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受陈燕辉邀请,她成为“云支教”的一名老师,并主动承担起了“云课堂”课程总设计师的任务。
“当燕辉把整体的计划告诉我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徐佳希出生于农村也生长于农村,这让她体会到,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希望能够通过 “云课堂”这样一种形式去补足孩子们这方面的一些弱项。
“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是以国学为本,从小就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此外,我们增加了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类的课程,由艺臻道,让孩子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徐佳希说。
“云支教”模式初步探索成效显著,给了陈燕辉很大信心。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向加全村。
“云支教”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云支教”汇聚企业、高校、专业机构等众多社会力量,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将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一对一衔接,为助学支教赋能。
2022年3月份,“云支教”模式率先在都安县高岭镇全镇小学及各个教学点推开。
目前,高岭镇已邀请和聘任了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为“云支教”教师团队,优化设计了涵盖国学、书法、音乐、古诗词、语言表达、礼仪、科学等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的特色优质课程,利用信息化工具,以每周一堂课的频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在高岭全镇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受益于“云支教”。
学生在上中国戏曲入门课。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
“老师是新的,知识是新的,上课方式也是新的,这种上课方式我们都很喜欢。我们知道了孔子,知道了故宫,知道了笔墨纸砚。”加全小学四年级学生韦梦素谈起“云课堂”,开心地表示,“长大了一定要去外面看看。”
“他们看到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视角得到了拓展,思维更加发散了。”高岭镇中心小学老师韦雪蓓说。
截至目前,2022年度上学期的课程已结束,下学期课程正在安排和设计中。
如今,高岭镇还与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助力高岭镇乡村教育振兴,更多院校和组织与高岭镇的合作也在推进落实中。
“我们目前在全镇学生中筛选出比较好的苗子,组成‘小青苗’朗诵团、‘小青苗’合唱团,对接专业的老师给孩子们进行培训指导,把他们送去更大的舞台展示、锻炼。”高岭镇中心学校副校长韦绍林期许地说,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陈燕、黄晶莹、刘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