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地在流调溯源中发现确诊病例和阳性物品有所接触:大连多名感染者关联同一服装厂;沈阳一批圣女果内、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
“‘物传人’给外防输入和社会面动态清零带来挑战与压力。”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辉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物传人”有可能会在社会面出现阳性感染者,增加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溯源的复杂性,需要从人、物品和环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论证,综合研判病毒来源和传播途径,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金辉表示,新冠病毒“物传人”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活病毒的存在,人感染之后在体内繁殖复制,从而形成“物传人”;二是传播链的存在,活病毒依附于物体表面,通过空气或直接接触再经由呼吸道传播给人;三是易感者的存在,接触物品的人没有免疫力或无抗体保护,病毒能在体内存活。
关于新冠病毒“物传人”风险大小,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曾有过介绍,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污染量大小,还有就是环境当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紫外线的情况。一般来说物体表面污染造成人感染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对此,金辉解释称,活病毒大量、长期存在于物体表面的可能性低。新冠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无法增殖、活性有限,存放一段时间,物体表面病毒就会失去活力。此外,病毒形成传播链受众多因素影响。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消杀措施,居民做好有效的个人防护和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相反,如果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反复多次接触物品,并不注意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大家传播的风险就会明显加大。此外,疫苗接种的个体也会形成有效的保护性作用。
普通民众如何防范新冠病毒“物传人”?金辉建议,收到境外邮件或物品时,需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与其直接接触,尽量在户外进行拆件的同时,将外包装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物品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后,及时摘下手套,更换口罩,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同时,建议快递从业人员、涉进口物品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消杀工作,主要包括对物品存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抽样检测和预防性消毒,推广低温消毒技术。针对每一件物品,尽量做到从物品的外包装到内包装,逐件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