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见过冯骥才先生,他就是“传说中的高富帅”。他的个人魅力,是我这等小辈无法具体描述的。还是说作品,之前读过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三本、《书房一世界》等,甚为喜欢。此番新书出版,我更是第一时间拜读。
《多瑙河峡谷》由5个中短篇组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开篇故事《多瑙河峡谷》。故事中,“我”的表妹肖莹带她第一个男朋友江晓初来见“我”,想要拜托“我”帮江晓初办理出国的事情。江晓初是一名牙医,想去国外闯荡一下,此次出国只有他一人,表妹肖莹并不随从。“我”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非常好,虽然他的职业是牙医,但他其实更像一个艺术家,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性格。
一般来说,看到这样的开篇,潜意识告诉我,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比较悲惨的结局,男方去了国外会背叛女方,而现实中类似真实例子也不鲜见。周围生活便有一例:一对男女谈恋爱,两人结婚后住在岳父母家,岳父母帮男方找到体面的工作后,男方也很争气一路从基层升职加薪,买房买车,并在城市中站稳脚跟。这原本应该是个感恩戴德、和和美美的故事,可最终男方却抛弃了女方,并宣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作为道听者、旁观者,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最真实的始末纠葛,但不免心生喟叹与感慨:人心,终究是深不可测的呀!
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离婚诉讼》,讲的是一个从乡村走出的男人,他“出息”后,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假离婚去买房,结果假戏真做,真的抛弃一路陪着奋斗的妻子,另外组建了新的家庭。而妻子却在“寻找”他的路上吃尽了苦头。读后令人愤懑,上帝在创造这一类人的时候大概是忘记了安装“良心”这个零件。
如果说现实生活的褶皱让我们感到残酷、悲伤,那么在《多瑙河峡谷》中,冯骥才先生的笔触是善良的、柔软的、怜悯的,他并没有把这样悲惨的结局留在纸上。故事中,“我”帮江晓初顺利办理好出国手续到达维也纳后,这个勤奋、聪明能干的年轻人仅仅半年就靠自己的本事成为公司的主力干将,收入稳步攀升,住上了独栋房,开上了私家车……读至此处,隐隐倒吸一口凉气,按照一般小说写作的套路,越美好、越顺畅、越如意的开端,往往预示、酝酿着一种极大的反差。是的,我做好了江晓初即将背叛肖莹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和接受一个悲伤的结尾了。
其实,我多么希望故事的结局是肖莹到了维也纳去找江晓初,两个人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也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现实版;我也多么希望结局是江晓初在国外学习到了很多经验后,回国继续奋斗自己的事业,然后迎娶了肖莹,缔造一段幸福佳话……可是,生活的真实性就在于总是事与愿违,这似乎便是人们常说的:越美丽的东西越不敢触碰,它就像泡沫,看起来五彩斑斓,其实一触即碎。
故事中,正当江晓初准备兑现自己的承诺,带肖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伤害事件,导致其面部毁容,身体致残。这样的江晓初,拒绝再面对肖莹,他认为自己不配再拥有肖莹这样天使般的女子,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而肖莹并不知道实情,一天夜里,她想要找江晓初讨个说法,打电话到维也纳,电话线那头儿是一位女士的声音……此时的肖莹认为江晓初背叛了自己,心灰意冷、绝望无助的她最终选择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嫁给了一位富商。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
小说即是小说,它的命运掌握在书写它的人之手。所以说,有时候,小说似乎比生活更可靠。《多瑙河峡谷》的结局,是冯骥才先生给的,他其实是手下留情的,也是反常规套路的,因为如果是江晓初背叛了肖莹,未免过于庸俗,甚至有点狗血。如今这样的结局,至少还有一种东西让人在惋惜之余有些许动容,那就是爱的存在,而不是消逝。
主人公的命运令人悲痛,同时夹杂着几分惋惜,肖莹如果知道真相会怎样?他们的命运轨迹会否呈现另一重模样?但旋即,又想快快收起这样的揣测,因为,这样的揣测也许会触及对人心、人性的拷问。试想,如若肖莹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对江晓初不离不弃?毕竟他已面目全非。即便她义无反顾为爱追随,但又能为爱坚守到何年何月何日呢?现实的生活,将会有太多未知、困难、艰辛砸向他们……
尼采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不挑战人性,有时候就是一种无上的慈悲。冯骥才先生笔下的表妹肖莹,如果透过拉长的人生时间轴来观测,应该还算是有个美好的归宿,她后来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种稳稳而淡淡的平凡幸福中。
也许,在某个日落的黄昏,凭栏眺望的她会想起曾经那个牵手同行的男人,惆怅地哀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然而,过客匆匆,往事随风,唯有面对前行的路,珍惜当下的人与事,才是面对生活的真勇气。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愿我们,所遇皆良人。
商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