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的总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妥善化解,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平安防线。
加强党建引领,激活乡村善治
走进滁州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绿树成荫。村民曹士庆坐在家门前的石椅上,心情很是舒畅。不久前,一家水性涂料公司选择在戴巷村落户,很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里人居环境变美了,风气好转了,就连外地企业也愿意来投资兴业。”曹士庆自豪地说。
曹士庆原是一名税务干部,退休后选择回到农村老家。彼时,村里道路泥泞,邻里之间矛盾不少。2017年,曹士庆担任了村里的综治户长。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他着手整治人居环境。在他的带领下,戴巷村按照旅游景点打造村容村貌,村里的亮化美化工程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村民理事会出面,将村里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交由村民去经营,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各村党支部以自然村庄为单元,从本地能人、致富带头人、“两代表一委员”中推选综治户长、村民理事会以及村级“理事员”三支队伍。目前,全市共选聘综治户长608人,协助村组解决“管不了、管不到”的基层治理难题。“大家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发展产业上,邻里之间变得更加和睦了。”苏巷镇政法委员孟庆德说,“我们这里现在环境优美,民风向上向善。”
安徽省近年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借助村民理事会、综治户长等形式,推动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愈发浓厚。
推动警力下沉,构建多元调解机制
12年前的一件事,让蚌埠市怀远县兰桥镇联合村村民张秀超一直难以释怀。原来,张秀超的侄女结婚一年后失踪,从此杳无音信。情急之下,张秀超多次到男方家中讨要说法,导致两家关系十分紧张。
2020年,兰桥镇推行“一村一警”,安排民警对所包保的村居开展随机走访。在走访中,民警乔百灵得知了张秀超的烦心事。在他的协调下,经过公安大数据排查系统追踪,乔百灵发现其侄女近期从上海到过铜陵,并最终取得联系。“与侄女通过电话后,积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张秀超激动不已。如今,她与侄女丈夫一家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据统计,2021年,兰桥镇“一村一警”解决实际问题260余个。“截至目前,蚌埠市配备民(辅)警1781名,实现一村(社区)一警、驻村(社区)民警到村(社区)任职全覆盖。”蚌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郭家满说。
近年来,安徽省政法系统在各地积极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推动更多法律资源入驻。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个、乡镇(街道)工作站1512个、村(社区)工作室13945个,17542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群众寻求法律服务的途径更加畅通便捷。
与此同时,安徽加快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一杯茶调解法”“六尺巷调节法”“老娘舅调解法”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调解品牌,深受群众信赖和欢迎。“有话好好说,互相给情面,只要把事情说开了,矛盾双方就会握手言和。”“一杯茶调解法”首倡人、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说。
织密防控网,社会治安不断好转
不久前,在小区物业的指导下,黄山市屯溪区景徽国际小区居民程赟在手机上加装了一款便民手机应用,实名认证后在家就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接收访客信息。“如果看到陌生人,家里的小孩就不会随便开门。另外,住在高楼层,再也不需要跑到楼下为访客开门了。”程赟说。
近年来,安徽省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6张防控网,防控体系建设质效得到整体提升。尤其是推动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纳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共建各类视频防控点240多万个,为治安防控预警、预防、决策、处置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旦有重点人群出现在学校周边,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通过保安室的一键报警器,周围派出所也会及时出动警力。”屯溪区阳湖镇百鸟亭小学副校长叶丹说,通过“智安学校”形成综治中心、辖区派出所、校园值班室多级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闭环,使校园安全得到保障。
安徽省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在深入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基础上,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967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145.82亿元,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好转。全省刑事案件发案数、八类严重暴力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安全感持续攀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5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