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开训、沙场练兵、社会实践、抢险救灾……2021,我们感受着军校学员的青春活力与血性担当。
日光透过玻璃窗,斜照在书桌上,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里一片静谧。
上午9点,悠扬的小提琴声徐徐传来,学员们纷纷抬头张望。不一会儿,深情的歌声响起:“唱支山歌给党听……”
循声而去,不到5分钟,大厅已经聚集了几十名学员,他们自发齐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声响彻图书馆。
此刻,陆军装甲兵学院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中。不知何时,操场上多了一架钢琴,《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缓缓响起。师生从四面八方闻声而来,挥着手纵情高歌。
阳光,广场,军装,白大褂。这一天,武警士官学校学员们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地方大学校园里,迎着党旗、奏着乐曲,唱起了同一首歌。
这一天,是2021年5月4日,青年节。
长沙,北京,杭州,南京,武汉,西安……在这个青春的节日,各地军校学员自发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军校“快闪”。
这场“梦幻联动”,不禁让人想起102年前,“五四运动”的滚滚风雷中,也是这样昂扬的青年学子,也是这样纯粹的赤子之心。
时光流转,换了人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领导人民军队阔步向前。回首这一年,军校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如今的这群青年,被人们称为“强军一代”“强国一代”。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聆听着中国青年军人更加激越的时代呼声,感受着中国军校更加强劲的时代脉动。
课程表之变
与其说是“赶场”,不如说是“赶考”
岁月无痕,总有一些经历,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让海军工程大学2021届毕业学员郑澳璠回想自己的军校生涯,他或许会从“一张课程表”开始讲述。
郑澳璠身上,有一个特殊标签——首批无人装备工程专业学员。在入学专业导论课上,郑澳璠看到密密麻麻的必修课和限选课挤满了整张课程表。
新专业,新挑战。近70门必修课,涉及7个院系百余人的教学团队。郑澳璠说,他们是学校内“赶场”的人。上一堂课刚跟本学院同学争论“什么样的船体性能更好”,下一堂课又跟另一个学院战友讨论“阴雨天气哪种导航定位方式更准确”……
与其说是“赶场”,不如说是“赶考”。进入新时代,军事变革日新月异,改革转型任重道远,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也辐射到中国军校的课程表中。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39门课程源自一线部队“需求清单”;火箭军士官学校区分学员类别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石家庄飞行学院探索优化歼击机飞行员成长链路,首批歼-10飞行学员快速成长、振翅蓝天;火箭军工程大学开设《联合作战基础知识》等课程,搭建联合作战实践参与平台,强化学员联合作战素养;海军军医大学依托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推出一批由院士主讲的系列微课,让名师新课伴随学员成长……
当新鲜事不断出现在军事领域,学员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部队的未来。要让校门进一步对接营门,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尽快完成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全面转变。
电视剧《亮剑》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军级干部的晋西北“铁三角”进入军校深造,最终成为具备战略眼光、全局思维的优秀将领。
与他们一样,今年,也有多批中高级指挥员相继走进军校,当起学员。
丁永伟,海军某部支队长。今年秋天,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大海、军舰,走进国防大学进修培训。
这个由军师职干部组成的培训班,赶上了国防大学推出的新版课程体系,课程总量由192个增加到309个,指挥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率超过90%。这些课程,瞄准了同一个方向——联合作战指挥。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丁永伟的感受愈加强烈:“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课程表之变,折射的是视野和思维之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年,各军事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机制再造,为战育人的风向标更加清晰。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与第74集团军建立常态化互帮互助机制,邀请优秀基层指挥员和专业训练尖兵走进课堂,学员考核,背后站着陌生的部队考官;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组织学员深入第72集团军开展现地教学,把课堂设在演训一线,让营长“客串”授课教员;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建立双航线组训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飞行效益,锤炼学员飞行和指挥能力;空军预警学院探索推开主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加学员实操实训学时,着力推动教育训练工作转型升级……
7月19日,海军工程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嘹亮的军歌声中,该校11个新开专业送走了第一批学员。他们带着全新的视角,分别奔向万里海疆。
丁永伟最近很忙碌:过去一周,先后完成了1次课程考核、2次班组研讨和1份想定作业。
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陆军的坦克、空军的战机以及火箭军的“东风快递”,同时搭乘着海军的军舰,驶向远海大洋。
朋友圈之变
院校和部队的相遇,是一场双向奔赴
时光无声,总有一些遇见,让人怦然心动。
2021年4月,从南京到拉萨,一路向西2950公里。陆军工程大学专家教授组一行,和数名部队专家一起,为9名来自西藏边防部队的研究生考生复试。
这是一场关乎知识、人才与未来的“遇见”。考生们说,他们想重返校园,就是想再次“充电”,揣着问题到院校,带着成果回高原。
为此,陆军工程大学推出“院校-部队”双导师制,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学员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充电”,可以作为今年军校里的热频词。当学员、教员都在追寻“充电”时,军校人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海军航空大学40余名政治理论教员、专业课教员和政治干部,相继走进北京大学,参加政治理论教学研修班;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组建攻关小组奔赴雪域高原,精准聚焦高原官兵训练课题展开科研攻关;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180余名教员,深入基层部队跟飞实习,在演训一线学习训练;海军勤务学院创新团队深入部队了解官兵需求,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部队战斗力建设……
众人拾柴火焰高。基层部队的“朋友”多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底蕴内涵也更加厚重。
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员、学员和部队官兵的角色互换,早已不是新鲜事。
今年10月,陆军勤务学院教员王智源与两名任职教育学员共同录制的教学微课在校园强军网发布后,得到学员们一致好评。他们正在酝酿把教学微课进一步完善,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全军官兵学习参考。
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先后举办60多期“士官讲坛”,特邀200余名中高级士官登台授课,引发热烈反响。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多名学员参与基层部队课题研究,撰写的理论研究报告被作战部队采纳使用。
不一而足,今年,来自一线部队和重要岗位的任职教育学员一批批走进军校,他们把部队的鲜活经验带进军校校园,又将军校科研成果运用到部队训练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前不久,第72集团军某旅实战化对抗检验行动中,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现职军官学员、该旅参谋长苏望运用学院教授李臣明提供的两项最新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某新型远程火力打击装备对多个目标的摧毁。
站在硝烟弥漫的训练场,遥望着学校的方向,苏望动情地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成绩单之变
青年一代的担当,积蓄着军队发展的力量
青春无限,总有一些画面,让我们久久感念。
2021年春节,为了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很多军校学员放下归家行囊,安心就地过年。
一个个家庭、一张张笑脸、一份份牵挂,在视频两端紧紧相连。寒冬的军校校园,温暖如常。
除夕那天,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张清扬给家人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
“爸爸妈妈,过年好!”视频接通,面向镜头,张清扬穿着一身崭新的军装,桌上放着“四有”优秀学员奖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证书。
与张清扬一样,2021年春节,在校过年的学员们纷纷亮出了他们各自的成绩单。奖章、证书、绶带……一项项成绩,记录着他们的成长点滴,也镌刻着他们青春的奋斗印记。
奋斗的青春,什么样?
6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总决赛,一名身着军装,肩上戴着“一道杠”的选手从全国百所高校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斩获总冠军。人们记住了这名“95后理工男”——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路阔。
人们不知道的是,这名理工博士曾参加军内外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国防专利1项,连续两年取得国际无人系统创新挑战赛冠军……
军校生、理工男,在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中摘得桂冠,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从中国军校的时代群像来看,却在情理之中。
全国大学生生化歌曲大赛,空军军医大学选送的两首参赛歌曲《焦磷酸七世》《Lipidspella》,双双获得一等奖。学员谢晓航说,他们的歌曲,或民族,或嘻哈,或流行;有国,有家,有青春。
“墨子杯”全国兵棋推演大赛,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制胜兵学社”首次参赛便成为“黑马”。成员刘诗哲觉得,他们在通过“兵棋世界”透视未来战场。
第八届陆军国际学员周在陆军工程大学拉开帷幕,我军11所陆军院校和12国外军院校学员在“云”上相聚。屏幕前,学员们积极主动与外军学员交流,言语中透着稳重和自信。
由陆军边海防学院主办的“钢钉杯·2021”枪王争霸赛精彩纷呈、“战”味十足,火箭军工程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武警工程大学等多所军校学员都有上佳表现……
这样的画面,在2021年的镜头中,我们记录得太多。有人说,军校学员是“斜杠青年”,也有人说,他们是“多面体”。
无论哪一种说法,他们的基本属性只有两个:军人,青年。正如一名军校校长所言:“青年一代的担当,积蓄着军队发展的力量。新时代军校学员,就是要又红又专。”
红,则信念如磐;专,则敢为人先。一所所有志气的学校、一群群有担当的青年,才能践行这样的豪言壮语。
今年,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8成以上学员毕业选题聚焦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海军工程大学超过9成毕业学员申请赴艰苦边远地区或一线作战部队任职;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一半以上学员进入新域新质战位。
这几天,大家已经开始准备“晒”2021年的成绩单,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员刘成锋也许会告诉你:最骄傲的成绩,是他磨烂的作战靴。7月中下旬,河南暴雨,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学员们星夜出动,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大坝、水库、村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陆军步兵学院学员李志明一定会向你展示那张不露脸的照片。疫情来袭,近40℃的高温酷暑中,他主动申请担任值勤哨兵,身穿防护服,认真消毒、登记,只在相机中留下了一个白色背影。
这一年,我们见证过许多感人至深的动情时刻,经历过许多引人关注的热点事件。
很高兴,军校学员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国家和军队前进的步伐。他们的成绩,不仅写在考场、练兵场上,也写在了与时代共振、为社会尽责的亲身实践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2021年的终点,我们看到,中国军校的校园里,又将迎来一轮火红的朝阳。(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