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提到的关键词和高频词。深刻领会“绣花”功夫内涵,保护弘扬长江文化需要发扬好“绣花匠”精神,精心谋划、按“图”作业;铆劲实干、聚力创新;精准落点、穿针引线。通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人民寻得见万里长江的千年文脉。
首先,下“绣花”功夫,弘扬长江文化需要“按图施工”“照图作业”,坚持战略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一是重视文化建设地位。各省市需要统一认识,把长江文化建设既作为城市层面创新建设的重要抓手,又作为区域层面创新合作的重要联结,更作为国家层面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长江沿线各省市更需要主动承担起繁荣文化的历史使命,把创造性地发展城市文化,打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品牌形象,自觉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进程中。二是树立全球视野。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也是人们对一个城市形象认知的显著标识。长江文化建设顶层设计要放眼全球。既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又要彰显国际视野。当前长江经济带沿线有11座城市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要通过主动传播将自身的文化特质呈现出来,形成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三是制定综合性科学规划。注重文化基础研究,实现长江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持续性。要认识到长江文化建设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系统活动,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的引领功能,以精准管理提升城市软实力。
其次,下“绣花”功夫,弘扬长江文化需要铆劲实干、聚力创新,坚持创新思维,建设长江沿线特色城市示范段。一是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凸显城市特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巴蜀文化、两湖文化、吴越文化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深入挖掘不同文化高地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凸显地域的特色化发展。注重文化内容原创生产,结合地域特色推动原创内容向文化产品转化,用“工匠精神”提升文化产品品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内容优势和质量优势打造文化标识工程。二是创新“文化+”组合,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用“文化+”开拓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空间,通过跨门类融合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发展链条;通过跨要素融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资源;通过跨行业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跨地域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以模式优势赢得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三是创新文化组织机制,建设跨城市示范段。长江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建设规划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来推动。通过科学确定创新目标、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全面繁荣文化市场、多维培育文化人才,强化配置区域创新资源的功能,建设跨区域的创新合作链,使各省市上下之间的联动与沿线城市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个整体的方向。
最后,下“绣花”功夫,弘扬长江文化需要精准落点、穿针引线,坚持历史思维,串联各类历史资源创新城市文化空间。一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形塑文化长江的面貌,发展长江沿线城市特色,使其各具特色文化面貌,具有文化美度。二是依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涵养文化长江的气质,提升城市文化深度。长江两岸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丰富。正确保护和开发这些教育遗产资源,可以凸显城市文化的学术气质和文化深度。三是依托名人故事资源,展示文化长江的精神,提升城市文化高度。长江两岸名人荟萃,流传着很多可歌可泣的名人事迹,挖掘这些事迹资源,让人们看到事迹背后所隐藏的人物精神,展示长江创新进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高度。四是依托文学作品资源,彰显文化长江的情怀和文化温度。长江两岸闪耀着文学和诗意的光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名著与这里有着渊源,挖掘其中与沿江城市的历史关联,创新城市文化建设主题,彰显城市情怀和文化温度。(作者:成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