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普法盲点不做“法律白丁”
扬州深化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将法治精神深植民心
“保护少数民族群众权益,比如在遇到工伤纠纷等时,都是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去推动调解或者诉讼解决的。”说起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治宣传工作,江苏扬州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党委统战委员吴庆才体会良多,“我们在法治宣传教育中一直注重广度、力度、深度、热度这四个度,创新普法形式、提升法治意识、推动矛盾化解,还通过加强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网格长、网格员常态化入村居入企业,延伸普法触角。”
作为江苏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菱塘在全国1200多个民族乡中经济总量名列前茅,在扬州市72个乡镇中排名第九,产值上亿元的民营企业达15家。“经济发展好,群众得实惠,平安和法治是保障!”菱塘乡党委书记王怀忠介绍说,菱塘不仅是扬州市“零信访”乡镇,还连续17年获得“扬州市社会治安安全乡(镇)”,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其中就有普法的功劳。
菱塘回族乡只是扬州法治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一个普通例子。《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扬州市以“培养全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为目标,深化扬州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创新“七五”普法工作,通过推进扫除普法工作盲点,持续将法治精神深植民心,大力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普法与主题文体活动相融合
2010年2月22日,扬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建设法治文化名城实施方案》,从此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与这座千年文化名城结缘,成为装点古城流光溢彩的内涵旋律。
“我们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就通过深挖大运河文化的法治元素和人文传承,利用覆盖村居街巷的法治文化阵地、载体,借力扬州文化中的漆器、剪纸、乱针绣、扬剧、评话等,通过将法律精神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结合,潜移默化影响老百姓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扬州市司法局局长、市法宣办主任苏满满说。
目前,扬州市法治文化广场(展馆)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全覆盖,建立了包括宪法宣传教育中心、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示范点、法治文化精品小镇等多层次覆盖全域的法治文化阵地1404个,建成44个国家级、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两个省级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已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50个,创建率达47%。
扬州还依托各种市级大型文体活动,将普法工作融入每一个主题文化宣传载体平台。如借助扬州半程马拉松赛事,发出“德法相伴 绿色出行 畅跑人生”倡议,通过“法治文艺乡村行”将《大运河法治谣》《荷乡宪法颂》等歌曲传播到民间,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建立家庭法治道德档案卡,打造“德法同行”少年儿童家风加油站、“法治道德银行”等品牌。
普法对象全覆盖形式全时空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而是更加注重加强普法工作实效性,更加注重实现普通群众‘法律上不是白丁’的目标。”苏满满介绍,通过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制度,扬州市“党员干部参训参考率、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率、在校生学法普及率、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配备率、市内媒体宣传覆盖率”等指标均达100%。
与此同时,社会治安持续好转。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下降30%,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9.6%,公众安全感连续5年上升达98.58%,位列全省前三。
近日,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金槐村的金古墩大塘清淤工程项目在金槐村部二楼会议室举行了开标会,村分管负责人、监委会主任、5家报名的施工单位代表、招标代理公司代理一起进行开标,村监委会全过程监督。随后对中标结果进行公示,为了确保工程工作量准确,金槐村还委托第三方对工程预算进行了编制。
金槐村在建设工程上的民主法治管理方式,让每一位村民都心中有底。实际上,这种基层民主管理方式有传承多年的“法治基因”支撑。2015年8月,该村就在村礼堂升级改造中打造了一个能容纳近500人的“法治学堂”,“法治学堂”舞台定期举办扬剧专场演出,通过寓教于乐方式精准普法,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也提升了村“两委”干部的法治意识。
在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清真村,退休3年的原村党总支副书记、民调主任薛中银依然经常到村调解工作室忙碌。“回汉一家亲,好多年没有发生治安刑事案件了。即便有一些土地抛荒引发的纠纷,基本上都在调解室化解了。”薛中银介绍,近期法院还组织法官到村组宣讲民法典,让群众对自身权益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普法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扬州市委政法委将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列入法治扬州建设考核内容,进一步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全过程。市、县(市、区)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每年研究确定一批普法重大活动联动事项,仅市级普法联动事项就达136项。市司法局对市、县、乡镇1.6万名行政执法人员发放《行政执法规则知识读本》,实施新一轮行政执法人员3年轮训计划,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参训率达100%。
扬州市还通过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编印两万册读本覆盖到全市所有自然村(村民小组),同时成立24人讲师团,对全市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进行全员法律知识培训,培育了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创新“普法式执法”强化宣传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项工作要求,扬州市还把普法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如在市场监管、城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普法式执法”,将法治宣传贯穿监督检查、调查取证、案件核审等执法办案全过程。
扬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对新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广告审查员进行开业前法律培训和风险提示,培训率、合格率均达100%,还通过采用行政约谈方式对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直销经营、旅游市场开展行业性普法宣传教育。
通过深化“法律七进”,开展以案释法,满足社会各层面学法用法需求。扬州市法宣办送物资、送法律、送服务进农村,利用社区法治宣传橱窗和法律图书角丰富社区法治文化,通过送法进企业让企业规避风险,通过加大对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防范金融诈骗等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扬州市还在江苏率先实施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将普法课堂搬上“云端”,打造了全时空、全覆盖宣传格局。推出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馆、宪法教育馆和法律阅览室App、“两馆一室”线上普法平台,上线仅1个月便有23万人次体验使用。
高邮市和邗江区先行先试,在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过程中,创新制定了“普法式执法”工作流程和操作指南,提升了普法效果。
“扫除普法盲区,让每个公民都做法律明白人,让法治成为460万扬州人思维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为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夯实群众根基,进而用法治建构城市精致框架,以法治引领城市有序运转,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扬州市副市长宫文飞介绍。(记者 丁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