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地坑院“窝”在坑里
地坑院近景
鸟瞰陕县地坑院
已被废弃的地坑院
2月15日,网友“民之声”在大河论坛发帖称,“陕县地坑院是散存在民间的国家‘非遗’项目,近来这种民居景观遭到破坏、废弃情况严重,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大家都来支支招吧!”
此帖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说,这样的文化遗产应该好好管理和保护,任由破坏和废弃太可惜了;当地政府表示,想进行保护性开发但缺乏资金支持,网友建议多学学福建土楼的保护经验。
“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地坑院奇特景观遇困境
“地坑院是啥?”也有很多网友跟帖询问。
据焦点网谈记者了解,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坦地面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等的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形成了“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脚下摇树影,平地起炊烟”的奇特景观。它们主要分布在豫西、陇东、晋南和陕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各地尚未发现类似的民居。而我省陕县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较多。2007年地坑院民俗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但由于经济条件、居住观念和气候变化以及国家土地整治政策导向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后,豫西地坑院大量被遗弃,或填平复耕为土地。另外,掌握地坑院营造技艺的人年龄已普遍偏大,加上很少有人再新建地坑院,其营造技艺失去用武之地,后代很难了解和参与,地坑院营造技艺严重濒危失传。
2月16日,陕县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提出了开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和社区性保护三种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商和当地居民参与的多层面开发性保护体系。同时下乡搜集挖掘营造技艺和相关的民俗事项,通过现代手段,初步建立了档案和数据库,保存了大量原始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由于当地居民不想继续居住,不再投入资金保护;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方面对地坑院的保护资金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虽然正在进行开发性保护,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保护地坑院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以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庙上村地坑院,也由于各种原因,游客很少,带动示范效应微弱。
保护地坑院学学福建土楼的经验
“陕县地坑院该何去何从?应该加强保护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保护呢?”大河网友“百草里”发帖问道。
大河网网友“不落的红叶”说:“我认为地坑院价值不菲,单单一个排水系统就让现在的城市规划者情何以堪啊。保护地坑院刻不容缓!”
大河网网友“ll2jj”也说:“通过田园生态旅游开发,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这是最好的。不过得有资金支持和战略眼光,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能与愿意投资的企业进行共同开发,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了。”
大河网网友“青衫公子”说:“看看福建土楼,我们就不能借鉴人家的保护模式吗?咱也设立一个地坑院保护管理机构,然后制定出整体的保护和管理规划及制度,再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其潜在价值,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地坑院真正成为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