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频道: ◎ 石家庄 ◎ 唐山 ◎ 邯郸 ◎ 保定 ◎ 沧州 ◎ 邢台 ◎ 廊坊 ◎ 承德 ◎ 张家口 ◎ 衡水 ◎ 秦皇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频道首页 | 综合报道 | 百姓呼声 | 反腐倡廉 | 社会与法 | 来信照登 | 维权调查 | 舆论监督 | 网上曝光
网站公告: ·黑龙江农村公开出售希望小学 教育部门称管不了 (2012-5-5)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频道> 河北 > 综合报道 -> 内容  

九旬孤寡老人拾荒17年捐助百余贫困学生

  发布日期:2012-8-29  查看次数:2351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刘盛兰
                                   刘盛兰

                刘盛兰最珍惜的,是他身后这些与受助贫困生的合影。
                 刘盛兰最珍惜的,是他身后这些与受助贫困生的合影。

                刘盛兰在破旧的家中缝被子。
                    刘盛兰在破旧的家中缝被子。

                院子里的玉米秸秆是刘盛兰烧火做饭的燃料。
                   院子里的玉米秸秆是刘盛兰烧火做饭的燃料。

  本报记者探访拾荒助学的九旬孤寡老人刘盛兰 试图展现他最饱满的内心世界

  山东烟台的刘盛兰老人感动了许多人,90岁的他是个孤寡老人,却17年来靠拾荒捐了7万多元善款,100多个贫困学子得到了他的帮助。

  今年,腿脚不便的刘盛兰不得不停下拾荒的脚步,但他的爱仍在延续,他的故事会流传下去。

  8月22日中午,山东烟台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桥头,他叫刘盛兰。

  拾荒老人的家

  刘盛兰是个名人,“90岁孤寡老人17年靠拾荒捐助7万多元给100多个贫困学子”——以上这句长句包含的信息,是他出名的理由。

  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所得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曾获评“感动烟台”年度人物。

  刘盛兰的家,昏昏暗暗,桌子上摆着他去年获得的奖杯,墙上挂满了锦旗。他把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他和那些曾受他捐助的贫困学生的合影。他最早捐助的贫困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现在经常到村子里去看他。

  尽管已是名人,刘盛兰的家中仍是一副破败的景象。院子里,围墙已经塌下了一半,地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玉米秸秆,那是老人生火做饭的燃料。

  由于屋内长期阴冷潮湿,屋外杂草丛生,一整个夏天院子都是蚊虫的滋生地,外人进院,很快就会被咬出一个个“蚊子包”。

  转捐养老善款

  从今年年初开始,年过90岁的刘盛兰老人终于停止了长达17年的拾荒生涯——因为“腿太疼,走不了路”。

  刘盛兰告诉记者,目前有好心人捐助他生活费,他会把这些捐给他的善款进行重新“分配”,转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只要有孩子需要帮助,我就会给他寄钱。我现在不光帮助贫困学生,生病的孩子也帮。”刘盛兰说。他的远房侄子刘建喜介绍,刘盛兰每年捐出去的善款约有1万多元,这些钱都是别人捐给他的养老钱,可他一分钱都没花过。

  亲戚、朋友都劝他留点钱养老,但他总是笑着回答:“我又用不着钱,别人每天送的东西都吃不完。”

  刘盛兰最近一次寄钱是在5月份,他通过邮局寄出了一批钱,每笔的数额均为500~1000元不等。他有个小本子,自己几月几日给哪个孩子寄出了多少钱,一一记下,邮局的汇款票据也全部留好。

  他还有另一个小本子,记录几月几日收到谁的多少钱,以及捐助人的手机号码。

  重庆来信与臭鸡蛋

  手头没了钱,老人如何生活?刘盛兰说他以前也没钱,“不还是活下来了?”

  8月23日,七夕节,根据当地风俗,家家户户都炸面鱼、炸巧饼。当天下午,刘盛兰拉着记者看他锅里的“丰盛大餐”:一碗炸面鱼,一碗已经发黑的剩菜和几碗煮好的鸡蛋、还有一盆自制的鸡蛋羹。

  刘盛兰说他最亲的朋友是远房侄子刘建喜,傍晚,他拎着几个煮好的鸡蛋去看望刘建喜。刘建喜在询问了刘盛兰的身体状况后告诉他,刚才有个重庆的小孩打来电话,说:刘盛兰写给他的信收到了,但收件人姓名写错了,所以汇过去的钱没法取,希望老人改对姓名后重寄一次。刘盛兰没啥怨言,照办。

  刘盛兰走后,刘建喜的老婆念叨了起来:“这样还能吃吗?”——原来,刘盛兰的鸡蛋是坏的,不成形,蛋黄已经有些发黑,还能闻到刺鼻的臭味。

  “唉,就是以前苦惯了。”她告诉记者,刘盛兰老人拾荒的时候,时常捡些剩菜剩饭然后回家蒸一下就吃。

  “不合群”,双重性格

  8月24日上午,村里的老年人三五成群在村头乘凉侃大山,唯独刘盛兰独自坐着,不发一言。刘建喜说,刘盛兰“非常不合群”。他脾气太倔,任凭别人怎么说他都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你要是说多了他还会跟你急”。

  村里人觉得他性格孤僻,但在“外人”面前,他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刘盛兰每天都看报纸,借此了解国家大事。一旦有外人找他,他总是愿意兴奋地说起最近的时事,几乎无所不谈。

  刘盛兰复杂的性格,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刘盛兰告诉记者,他没有儿女,但曾经结婚后又“离婚”。他似乎不愿多谈自己的过去,只说:“因为老婆不好,所以就离了。从23岁开始,我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人要是没本事,没能耐,连老婆都不好。”他的这番话让记者吃惊。刘建喜告诉记者,刘盛兰曾有过三个老婆,但“最后都离了”。“三任老婆都对他的父母不好,不孝顺;三任老婆也都觉得他没能耐。”他这样解释。

  73岁时的内心独白

  刘盛兰没有儿女。他原本有个哥哥,但已经不在了,侄子、侄女全都在外地,于是成了孤寡老人。

  刘建喜是刘盛兰的远房侄子,隔得很远,“至少已经出了五辈了”。他说他照顾刘盛兰并非因为亲属关系,而是觉得“他命太苦,能帮一点是一点”。

  但如果不是因为73岁时的人生转向,现在的刘盛兰或许只是个普通的孤寡老人。那一年,他所在的工厂出了问题,他的退休金成了泡影,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老得不能干活了怎么办?”刘盛兰说,“没儿没女,到死了,也不会有人记得他。”这些基于传统观念的想法让当年73岁的刘盛兰感到恐惧。

  他最终想到了一个化解内心困境的点子:捐钱,把钱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贫苦学生,让他们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老人,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让这个世界记得自己曾经来过。

  所以,现在老人最期盼的,便是受他捐助的孩子在收到钱之后,能够给他去个电话,告诉他,钱已经收到了。

  从73岁到83岁,刘盛兰一直在招远市城区拾荒,用自己拾荒的钱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83岁时,他回到了村子里,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心捐助,村里的垃圾堆旁,不时能够看到他拾荒的身影。

  直到今年,年过90的他再也难以迈开疼痛的双腿奔走在各个垃圾站之间了,他整整坚持了17年的拾荒生涯就此结束。

  策划/龙迎春文/图 本报记者张丹

  “我一走,人们就找不到我了”

  8月24日6时,王永湖带着自己12岁的女儿王朝君离开了他们所在的山东即墨市王村镇黄庵村,踏上了前往招远市的路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去探望那位曾在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帮助过他们的老人——刘盛兰。

  经过了近四个半小时的奔波,他们终于来到了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刘建喜用摩托车把他们拉到了刘盛兰老人那里。

  “孩子说一定要来看看这位老人。”王永湖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一直带着孩子在全国治病,女儿的病非常怪,每天都会莫名其妙地晕倒十几次,医院难以确诊,他们只能求助媒体。

  去年10月,他和女儿在济南求医时,媒体报道了女儿的怪病,刘盛兰老人借此知道了孩子的情况,就给孩子寄去了一千元钱。“当时真的是雪中送炭啊。” 王永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笔钱。

  王永湖至今感慨,当时他为了能够让孩子多做一项检查,向一个非常有钱的“好朋友”借一千元钱,但朋友却说“手头没有”。就在王永湖走投无路时,他收到了刘盛兰寄来的一千元“救命钱”。

  “鲜明的对比让我心里十分复杂。”王永湖说,老人没有钱,却能够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有钱的“好朋友”却不愿意帮他。

  今年过年时,女儿的病终于治好了。“孩子坚持要来看一看刘爷爷,我们满足她的心愿。”王永湖说。

  离别时,刘盛兰老人塞给王永湖几百元钱,他告诉王永湖,这些钱是传递的“爱心”,希望王永湖能够继续传递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王永湖邀请刘盛兰到他家去住一段时间,好让他的生活也不至于那么困苦,老人却拒绝了王永湖的邀请。

  “我不能走,不能离开村子,过不了两三天,就会有人来村里找我,我这一走,人们就找不到我了。”他解释说,“别人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白来了。”

  编辑手记:

  “自私”的大爱

  编辑注意到,刘盛兰老人在解释自己行善的动机时非常坦率:他想“让他们记得”——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做好事图回报”的心态,只不过他图的不是“利”,而是“名”。

  老人家是多么的可爱!他不说一些“大”而“空”的话,他真诚地直面自己的内心,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大爱义举与孤寡老人的特殊身份有关——如果他子孙满堂,他或许就不需要通过行善而让这个世界“记得”他,多半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忘我地行善。生与死,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人老了之后难免会去想如何才能“不朽”,这是人之常情。

  慈善,原本就是一件世俗的事,它并非道德家的专利。翻开那些著名慈善家的语录,你可以找到一点共性:他们行善的心理起点,几乎无不是为了自己,比如,让自己更有成就感,再比如,洗去困扰自己的心灵污垢。

  欧美国家的慈善制度也顺着这条思路设计,有些富人行善,最初的出发点是少交税,直到发现慈善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收获后,他们的心灵才渐入状态,才实现人格的升华。

  大爱的成色,并不因“自私”而打折。

(编辑:SN017)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社会舆论监督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门·图文    
农民自费购买消防车义务救火上百
空载渣土车撞死女子 渣土办称车
幼儿园男童猝死 尸检称因两种病
营养师用水和添加剂演示合成鲜榨
    点击·排行    
1. 年逾七旬教师偕妻上课感动网友
2. 销售长毛蛋糕 北京一沃尔玛赔消
3. 河北官员回应问题明胶事件一直表
4. 舆论监督
5. 深圳湾水质严重污染 9条排污河
6. 被查出铬超标9药企所有胶囊药全
7. 8名女生群殴同学半小时 学校请
8. 农民自费购买消防车义务救火上百
9. 河北馆陶县寿山寺乡副乡长暴力殴
10. 空载渣土车撞死女子 渣土办称车
    最新·发布    
小姐弟因打工父母无暇照看被铁链锁在工地
小姐弟因打工父母
昨日下午,白云区石井环滘村一民宅工地两名小孩被铁链绑着。 新快报记者曾泓/摄   噢...
· 汽车经理7次受贿96万 86万为
· 80岁老人假摔9年 每次都有人扶
· 小姐弟因打工父母无暇照看被铁链锁
· 80后清华毕业生任副局长后受贿1
· 母亲稀释奶粉饿死三个月大婴儿获刑
· 官员46次收受贿赂称为捐建文明生态村
    投票·调查    
关于本站 | 投稿信箱 | 广告服务 | 加盟合作 | 记者查询 | 联系我们

网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解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社会舆论监督网河北频道 主编信箱:shyljdwhbpd@126.com 联系电话:18600330889
CopyRight(C)2005-2012 shyljd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9077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