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有些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走这样的铁索桥;
中图:一个汽球让两个孩子玩得意兴盎然;
下图:支教的大学生在家访路上。
凉山深处上学娃
摄影 朱玄 撰文 李雨晴 沈青
6月底,我们浙江传媒学院9名师生从杭州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村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
在这所由国内一家知名大公司在2007年出资捐助建设的小学里,一共有342个孩子,8个班,但只有5位老师。这里是彝族聚集地区,孩子们以彝语为第一语言,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到这所学校来上课,为了给新生腾出一间办公室,学校老师就要面临没有办公室的窘境。但校长说这些都没有问题,他最大的心愿是给孩子们修一个篮球场。
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地方要满足300多个孩子的玩耍需求,唯一的健身器械就是一个已经破了的篮球架。校长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和农忙之余,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耍”的时间。
在当地,有电视机,房子有个窗,就算很有钱的了。孩子们下课玩跳皮筋,但很多都赤着脚。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就把头发打湿,来降温。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中午都不吃中饭,在上午两节课后,他们在20分钟休息时间里去学校外的小卖部买些一毛到5毛的零食吃。
许多孩子上学途中都要经过一座有30年历史、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对孩子们来说,在每天往返学校接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里,走这座铁索桥成了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没有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掉下来,也不会被一些长刺的植物划伤,更不会跌倒。
但这么多年,孩子从桥上掉到湍急的河水之中是常有的事。湍急的河水之中暗藏着很多礁石,如果掉下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前几年一个小女孩就这样被夺去了生命。
我们问一个小女孩,这么危险你怕不怕?她说不怕,经常走也习惯了,这些虽然很苦,但是上学更有意思,至少比在家割猪草有趣。
索波老师在牛吾村当了23年的代课老师,直到3年前因为学历问题被校长要求从教学一线上退了下来,现在只能做学校的门卫。每逢下雨天,他都会抱孩子过河。索波老师至今也没有到过成都,但是他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学到知识然后出去,用校长的话说至少到城里能知道“洗手间”就是“厕所”。
潘小胡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学生。四年级的他有很成熟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潘小胡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只有他和妹妹相依为命。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在潘小胡的身上却没有把他击倒:他学习成绩年级第一,连续两年当选甘洛县三好学生。
家访那天回家的路上,潘小胡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奔跑。他和孩子们一路上不停地给我们摘野果吃,但是有些不太开心,可能因为这些孩子怕我们太慢,耽误回去干农活。
期末考试那天,孩子们给我们送来了很多土豆、豆角,还有李子。土豆是这个乡最主要的食物,孩子们还说,等玉米熟了给我们摘玉米过来。当看到孩子们有的放下土豆转身就走,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个土豆的时候,很多老师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在山里,孩子们能享受的快乐只有大山和水。孩子们多数时候都是快乐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也特别容易满足。孩子们总是非常期望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潘小胡最想要的奖励是故事书,因为书和大山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