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一些美白祛斑产品导致消费者汞中毒,化妆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媒体关注。15日,本报记者探访石家庄化妆品市场,发现存在“牌子杂、差价大、‘高仿’滥”等乱象。(本报16日报道)
本报报道后,石家庄工商部门很快采取行动,对化妆品集散地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出四大问题,暂扣12种问题品牌产品。
■用16元买到的“高仿品”(左),与正品一比,长得也太像了一点儿
亲验“高仿”
■16元买到超市标价八九十元眼霜
记者15日走访石家庄化妆品批发零售店时,在南三条批发市场一家日化店里,发现了一款“相宜本草”眼霜,卖价之低让人不敢相信。
“零售25块钱,要是批发,更便宜!”日化店女店员信誓旦旦地说,“这肯定是正品。”记者发现,这款眼霜包装完整,从外表看跟超市卖的没什么两样。而在超市里,这款眼霜标价八九十元。
记者走访发现,出售该款眼霜的商店还有几家,批发价也在15元到18元不等。记者最终以16元的价格买了一支。
■专柜验货 16元眼霜原是“高仿”
随后,记者拨打了该产品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介绍,该品牌只在专卖店和大型超市、商场出售,一般不出货到日化店。
记者带着这款眼霜来到一家大型超市的该品牌专柜。一对比才发现,记者购得的眼霜包装盒上的花纹、文字印刷粗糙,且颜色发暗,字体不一。“正品不可能这么便宜,进货都比这贵很多呢。”专柜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说。
“可以肯定,你买的眼霜就是假货。”昨日,石家庄桥东区工商局的一位执法人员说,在接到举报后,工商部门对记者购物的卖家进行了检查,发现卖家无法明示该款眼霜进货渠道,相关资料也不齐全。
工商突查
■揪出四大问题 暂扣12种品牌产品
16日,本报发出关于化妆品市场乱象的报道后,工商部门在南三条太和日化城这一全市主要化妆品集散地展开拉网式检查。昨日,记者从石家庄桥东区工商局获悉,178户商家受检,通过查看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和对产品外观检查,执法人员发现了四大问题。
1、无中文标示
市场上韩国、法国的化妆品比较走俏,消费者很容易被包装盒上的外文单词迷惑,认为盒子上都是外文单词的产品即是正品。工商部门介绍,所有进口化妆品必须有中文标示,并标注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证批准文号。检查过程中,工商部门暂扣了两种外包装无中文标示的化妆品,并已立案查处。
2、使用医疗疗效用语
“祛痘”、“祛癣”,这类化妆品“功能”估计很多消费者都不陌生。然而,工商部门介绍,这类具有医疗功效的用语不得出现在化妆品的包装宣传上。在此次拉网式检查中,共查出4个品牌化妆品存在此类问题。
3、产地不明,造成误导
“香港某公司监制”、“法国某公司监制”,化妆品包装盒上,这样的用语并不少见,但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产地写着国内某地。工商部门介绍,这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的语言会让消费者误认为该公司在国内设有分厂,造成宣传误导。
4、假冒名牌
在检查中,工商执法人员还从产品外观、色泽、气味等进行判断,辨别出一批假冒伪劣产品。外包装粗制滥造,气味刺鼻、证件不全、涉嫌假冒的产品,被暂扣3个品牌、78件产品。
据了解,因为以上问题,仅南三条太和日化城内,就有12种问题品牌产品被工商部门暂扣。
产品流向
■低价产品多流向县市小店及网店
化妆品市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产品,这些产品共同的特征就是价格低廉。那么,这些便宜的小品牌化妆品都流向何处、有可能为哪些消费者带来危害呢?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低价化妆品主要流向了周边县市的小型日化店和社区综合商店。
“我在小县城开了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不错。”记者询问一名拎着大包来采购化妆品的女士,她甚至并不认为自己进“高仿货”有什么不妥,“就算用高仿货,也不会出问题的。”
此外,石家庄周边县市,如栾城、赵县等地的小商贩也到石家庄的批发市场进货。“还有一些小区的综合超市也来,每次不多要,但常来。”在南三条太和日化城,一位日化店女店员告诉记者,这些化妆品除了在实体店里有售外,不少网店也会卖,“我们有几个老客户,都是开网店的。”
昨日,记者采访到中国化妆品营销研究中心副主任谷俊,他曾做过一个化妆品超标产品区域检测,发现大多数超标产品潜伏在县级市,中小美容院更是那些不知名品牌、包装简陋的超标化妆品的重点消费地。这与记者走访发现的批发货产品流向基本吻合。
专家提醒
购买进口化妆品 认准“CIQ”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张京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要尽量选择来自正规渠道、品牌信誉好的产品。
“超市、商场的产品,是经证件审查后才进入的,消费者不一定都是专家,能辨出真假,但是多了这一环节会让消费者购物更放心。”张京原说。
工商部门提醒市民,买化妆品不要贪图便宜,如果对产品存在疑问,可以登录国家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输入信息进行查询。此外,在购买进口化妆品时,要认准“CIQ”(中国检验检疫)标志。
据了解,夏季来临,各种美白产品进入热销季,工商部门还将继续对流通领域的化妆品进行检查,以确保给消费者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
■文/本报记者朱冬笑 实习生刘俊青
■摄/本报记者崔靖
|